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

已有 42584 人浏览分享

开启左侧

intel CPU I3-3240 I3-3225 I3-3220性能对比评测

[复制链接]
42584 24
地瓜  论坛元老  发表于 2012-8-14 17:47 | 显示全部楼层
5.整合平台测试:搭配HD Graphics 4000的Core i3有多给力?
  Intel Core i3定位主流级市场,在这个价位上的CPU既可以搭配独立显卡组建游戏平台,也能使用内置的核芯显卡搭建高清娱乐机型,所以大家都很关心Core i3核芯显卡升级后带来哪些改变,接下来我们就来对比一下前后两代Intel Core i3核芯显卡的差别。
1.jpg
2.jpg
 这一轮的测试,我们主要对比前后两代Core i3核芯显卡的性能差距,此外我们还加入了同价位的A8-3870K、入门独显GT610、GT630、HD6570,通过以下几项测试,来了解第三代Core i3搭配核芯显卡升级后的理论及游戏性能。
● DX10测试软件3DMark Vantage:
3.jpg
4.jpg
3DMark Vantage测试成绩
地瓜  论坛元老  发表于 2012-8-14 17:52 | 显示全部楼层
●DX11性能测试
1.jpg
2.jpg
3DMark 11测试成绩

  测试小结:3DMark Vantage可以客观地放映显卡的游戏性能。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搭配HD Graphics 4000之后的Intel Core i3图形性能提升十分明显,超过了入门独显GT610,但依然不敌竞争对手A8-3870K,毕竟图形性能向来都不是Intel的强项。3DMark 11方面,Ivy Bridge新一代的核芯显卡首次支持DX11,顺利完成了3DMark 11图形测试,不过这个想要真正玩得起DX11还是配备个独立显卡比较好,核芯显卡三位数的测试分数意味着DX11游戏基本上没有可玩性。

●DX9游戏测试:《街头霸王4》

3.jpg
4.jpg
《魔兽世界:大地的裂变》测试成绩
地瓜  论坛元老  发表于 2012-8-14 18:00 | 显示全部楼层
●网络游戏测试:《英雄联盟LOL》
1.jpg
2.jpg
《英雄联盟LOL》测试成绩
  测试小结:可以看到,整合HD Graphics 4000核芯显卡之后的第三代Core i3在游戏性能上的提升很大,毕竟从HD Graphics 2000到HD Graphics 4000中间相差了10个GPU执行单元,换句话说,升级后的第三代Core i3(i3 3225)终于可以摆脱“只能看电影”的定位了,应付网络游戏和部分单机都不成问题,这样一来将对APU造成很大冲击。

●平台功耗测试:
  既然Core i3 3225整合了HD Graphics 4000,它的功耗会不会很高呢?为此,我们特地安排了下面的功耗测试,为了模拟用户的真是使用环境,我们分别用功耗仪记下了浏览网页和玩单机游戏时候的平台功耗。
3.jpg
普通操作(浏览网页)时,平台总功耗约58瓦
4.jpg
满载操作(玩游戏)时,平台总功耗约87瓦

  第三代Core i3的整合平台(Z77+16G内存+SSD+HDD)功耗确实控制得不错,日常操作功耗仅58瓦,即便是满载操作下,功耗也仅为87瓦,非常节能
地瓜  论坛元老  发表于 2012-8-14 18:05 | 显示全部楼层

●评测数据汇总

CPU测试结果汇总(CPU部分,不包括游戏)


评测成绩汇总(CPU部分,不包括游戏)
CPU
Core i3 3225
PK
Core i3 2120
Core i3 3225
PK
A8-3870K
Core i3 3225
PK
FX-6100
多线程性能测试
国际象棋+1%-12%-24%
wPrime+5%-22%-15%
常用软件性能测试
WinRAR文件解压缩+10%+27%-5%
PS CS6图片处理+4%+25%-7%
专业软件性能测试
3D渲染+4%-6%-17%
视频转换+3%+10%-6%
物理运算测试
3DMark Vantage+5%+23%-8%
3DMark 11+6%+16%+3%
平均
平均+4.8%+7.6%-9.9%

游戏性能评测汇总(搭配GTX680独立显卡,分辨率1920x1080)


评测成绩汇总(搭配GTX680独立显卡,1920x1080)
3D性能
Core i3 3225
PK
Core i3 2120
Core i3 3225
PK
A8-3870K
Core i3 3225
PK
FX-6100
DX9游戏
星际争霸2-1%+55%+50%
DX10游戏
生化危机5+4%+37%+23%
DX11游戏
马克思佩恩3+6%+7%+6%
平均
平均+3.7%+33.0%+26.3%

游戏性能评测汇总(核芯显卡,分辨率1440x900)


评测成绩汇总(核芯显卡HD Graphics 4000,1440x900)
核显性能
Core i3 3225
PK
Core i3 2105
Core i3 3225
PK
GT610
Core i3 3225
PK
A8-3870K
理论测试
3DMark Vantage+76%+76%-19%
单机游戏
街头霸王4+13%+42%-15%
网络游戏
魔兽世界+100%+71%-19%
网络游戏
英雄联盟LOL+17%+47%-7%
平均
平均+51.5%+59.0%-15%
地瓜  论坛元老  发表于 2012-8-14 18:08 | 显示全部楼层
2878574_cpulevel-4.jpg
CPU性能排行榜,基于3DMark Vantage的CPU得分
(仅供参考,不代表CPU的综合性能)
●第三代Core i3 CPU性能提升不明显
  为了更加直观地表现出Core i3 3225的性能,我们将前面的CPU性能和游戏测试中的各子项所得分数以i3 2120为基准转化为百分比,再取其平均值,得出下图:
2878574_ALL_CPU_WITH_GAME_thumb.jpg
CPU性能对比
  更新到IVB架构之后的Core i3 CPU性能并没有太多的亮点,同频下提升幅度只有4%左右,毕竟IVB架构只是对SNB架构的微调,这样符合英特尔“TICK-TOCK”钟摆模式的定位。
地瓜  论坛元老  发表于 2012-8-14 18:14 | 显示全部楼层
●核芯显卡4000确实给力:
GPU部分我们以HD Graphics 3000(i3 2105)为基准,将前面测得的分数进行对比,取其平均数得出下图:
1.jpg
GPU性能对比
  在第三代Core i5/i7上市的时候我们就在吐槽真正需要HD Graphics 4000核芯显卡性能的处理器应该是i3甚至奔腾G系列的产品,如今,Intel不失所望真的把HD Graphics 4000整合到Core i3,这样一来Intel的主流整合平台也能应付网络游戏了,相信会对AMD的APU造成一定压力。
●功耗控制依然是亮点
2.jpg
功耗对比

  基于22nm工艺制作的Ivy Bridge功耗控制得不错,i3-3225也同样继承了这个特点,默认频率下的功耗与G840接近。许多人用Intel Core i3组建家用HTPC和低功耗个性PC,i3-3225无疑进一步强化了这一优势。

●三代Core i3的竞争对手是谁?

3.jpg
 现在的主流市场有Core i3、A8-3870K、FX-6100这几款产品,各有各的优势,其中APU A8在整合平台上GPU性能依旧抢眼,FX-6100则依靠多线程在专业应用上占据优势。而Core i3取得了功耗、性能、价格之间的平衡,这才是它在主流市场热门的原因。

  当然,第三代Core i3未来的竞争对手主要是AMD的第二代APU(代号:Trinity),采用“打桩机”CPU架构+VLIW4显卡架构,性能会更强是一定的,不过大家还@@注GPU部分的比较吧,10月就有分晓了。

●三代Core i3搭配什么主板比较合适?
B75主板是三代Core i3的最佳之选
  三代Core i3依然采用LGA1155接口,可以搭配6系和7系芯片组主板,主流的搭配方式是Core i3+H61或者Core i3+B75,建议是采用第二种搭配方案,B75主板相比于H61最大的亮点在于原生提供SATA3.0和USB3.0支持,更好满足今后的应用需求;而且7系列芯片组新上市不久,肯定是厂商的研发重点,在固件更新、售后服务等方面也比6系列主板要好。
●选购建议

5.jpg

1.竞争力分析


  性能上:相比二代CPU性能有小幅度提升,GPU性能大幅度强化。
  价格上:根据Intel的惯例,三代i3的售价与二代相同,三款型号的价格预计在750-950元
  Intel把HD Graphics 4000整合到主流Core i3,无疑是在整合市场投下一颗重磅炸弹,虽然GPU性能依旧比不上竞争对手A8-3870K,但是至少能流畅玩网络游戏了,加上Intel在功耗控制、CPU性能上的优势,会对APU造成进一步冲击。
2.用户群体
  主流游戏玩家(配独显)、入门整合平台、HTPC用户。
3.选购建议
  第三代Core i3要在9月底才会全面上市,CPU性能相比二代提升很小,主要亮点是GPU的性能提升与功耗控制方面。如果你打算配二代Core i3作为整合平台使用,不急的话笔者建议多等1个月,推荐Core i3 3220/3225;至于独显用户,等待1个月更多的是更YY的名称而已,是否值得就见仁见智了,推荐Core i3 3220。
4.jpg
地瓜  论坛元老  发表于 2012-8-14 21:05 | 显示全部楼层
延伸阅读:第三代Core i系列相比上一代有何不同?
Ivy Bridge(第三代Core i系列)相比当前的Sandy Brdige(第二代Core i系列)有何不同?本节将为大家介绍。
1.jpg
Tick-Tock更新模式,Sandy Bridge升级为Ivy Bridge

  根据Intel的“Tick-Tock”钟摆模式,2012年是“Tick”年,即是改进CPU的制作工艺,把工艺从32nm更新到22nm,带来了Ivy Bridge,它只是Sandy Bridge的改进版,并非全新微架构。不过由于Ivy Bridge带来了众多重要改进,所以Intel称之为“Tick+”。

2.jpg
地瓜  论坛元老  发表于 2012-8-14 21:08 | 显示全部楼层
我们重点看看22nm 3-D晶体管工艺和新一代核芯显卡这两项最重要的改进。
历史性突破,首次引入22nm 3-D晶体管技术:
3.jpg
Ivy Bridge首次引入22nm 3-D晶体管技术
  Intel的三栅极(Tri-Gate)3-D晶体管技术是历史性的突破,被评为2011年最重要的IT技术之一。相比之前的32nm平面晶体管,相同性能下功耗降低一半,对于笔记本平台有重大意义。对于桌面平台,它意味着CPU拥有更低的功耗与更好的超频潜力。
终于支持DX11,核芯显卡HD Graphics 4000/2500:
5.jpg
Ivy Bridge内置新一代核芯显卡
  第三代Core i3/i5/i7内置新一代核芯显卡,这是Ivy Bridge最大的改进部分,终于支持DX11技术,包括SM5、计算着色器、曲面细分技术等等。当然,性能也会有明显的提升,不过也别抱太大期望,要玩DX11游戏还是用独显吧。
6.jpg
 针对三代Core i3/i5/i7,这次同样会有两种型号的核芯显卡,高端型号HD Graphics 4000,主流型号HD Graphics 2500,其中 HD4000有16个EU单元,而HD2500只有8个。
  除了性能增强,核芯显卡4000/2500还支持第二代英特尔高速视频同步技术(Intel Quick Sync Video,点击查看技术解释)、3屏独立输出、OpenCL运算等。
地瓜  论坛元老  发表于 2012-8-14 21:11 | 显示全部楼层
其他改进:核心优化、新技术、安全性
2760640_ivb_desktop_thumb.jpg
除了22nm 3-D晶体管和新一代核芯显卡,Ivy Bridge还有其他的细节改进,比如优化核心效率、增强AVX、AES指令集,提高效能;内置PCI-E 3.0控制器;默认支持DDR3-1600双通道内存;引入新的安全技术。
地瓜  论坛元老  发表于 2012-8-14 21:18 | 显示全部楼层
延伸阅读:三代Core i系列的重要技术

  智能睿频家族的处理器之所以被Intel称为“智能处理器”,是因为它们拥有相比普通处理器更“智能”的技术,而普通用户能直接感受到的智能技术,非超线程技术和睿频加速技术莫属,第三代Core i系列依然支持这两大技术,但没有进行重大升级。

CPU单元,超线程技术(Hyper-Threading)
支持CPU:Core i3、Core i7

1.jpg
Hyper-Threading,超线程技术

  超线程技术(Hyper-Threading,简称HT),最早出现在2002年的Pentium 4上,它是利用特殊的硬件指令,把单个物理核心模拟成两个核心(逻辑核心),让每个核心都能使用线程级并行计算,从而兼容多线程操作系统和软件,减少了CPU的闲置时间,提高CPU的运行效率。


2.jpg
超线程技术使物理2核心的Core i3拥有4个逻辑核心
3.jpg
超线程技术使物理4核心的Core i7拥有8个逻辑核心

  超线程技术只需要消耗很小的核心面积代价,就可以在多任务的情况下提供显著的性能提升,比起再添加一个物理核心来说要划算得多,连竞争对手AMD也认为没有尽早引入这项技术是一个决策的失误,可见超线程技术在当今多核CPU时代的重要性。第三代Core i3/i7继续支持超线程技术,多任务/多线程性能提升20-30%,非常可观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0

关注

27

粉丝

2671

主题
精彩推荐
热门资讯
    网友晒图
      图文推荐
        • 微信公众平台

        • 扫描访问手机版

        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水窝ibm

        GMT+8, 2025-7-5 22:26 , Processed in 0.078227 second(s), 24 queries .

        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        © 2001-2022 Comsenz Inc.